编者按:齐齐哈尔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我校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的典型代表,是践行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的典范。学校推出第四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系列报道,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广大教师要积极向“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习,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做“四有”好老师,做学科骨干和人才培养中坚,在现代化龙江建设中,谱写齐大新时代美好的新篇章。

2025年8月,音乐表演与舞蹈编导艺术传承创新实践教师团队入选学校第四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秉持“传文脉、树精神、成风格、育新人”的理念,深耕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融合领域,积极探索音乐表演与舞蹈编创的艺术传承新模式。团队现有成员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青年博士8人,涵盖音乐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方向。核心成员中既有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负责人、黑龙江省课程思政名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等省级以上教学骨干,也包括齐齐哈尔市德艺双馨艺术家、学校“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等模范教师,目前已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团队在师德师风塑造、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突破、社会服务拓展及自身建设等领域成效显著,构建起集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立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区域艺术教育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
一、头雁领航,立德垂范
团队负责人陈曦泽教授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作为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俄罗斯国立专业艺术学院外聘教授、中国留俄青年交响乐团常任指挥、黑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指挥专业委员会会长,在音乐领域兼具深厚的专业造诣与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并以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成为团队核心凝聚者。带领团队成员恪守职业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潜心钻研学术、精心培育学子。在陈曦泽的带领下,团队坚定理想信念,锚定育人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与艺术育人特色深度融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固本兴研,淬炼内涵
团队聚焦专业建设与课程内涵式发展,先后获批音乐表演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艺术创新综合实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2门,省级一流课程《形体训练》《声乐》2门;校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培育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项。教学成果“‘教育学互融、演与创共进’基于《艺术创新综合实践》的一体化教学研究”荣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文艺铸魂 实践育人’新时代高校音乐表演专业‘5+3’一体化‘三全育人’模式研究”获齐齐哈尔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团队高度重视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有组织申报,依托学院嫩江流域世居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区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以及教育部、黑龙江省各类教学、科研项目40项。五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成功举办两届“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研究”学术论坛,以扎实的学术成果推动学科理论创新发展。
三、艺心为民,贡献担当
团队创新打造“教、学、排、演、创”一体化教学模式,五年来,依托多个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在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奖50余项,完成重大演出40余场;常态化参与中俄艺术交流活动,推动教学与实践无缝衔接。同时,坚持思政赋能,打造“红色艺术育人”特色,创新红色音乐浸润与舞台实践贯通模式,将艺术职业道德、文化传承使命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排演《江姐》《沂蒙山》《党的女儿》《红船》等红色剧目,引导师生在艺术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品格塑造的同频共振。
团队积极拓展社会服务渠道,先后组织学生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厂矿、进社区”“非遗传承”等系列活动。指导学生成立“文艺轻骑兵”,利用寒暑假开展文艺演出和文化普及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达万人次,服务时长超800小时。将艺术创作与表演成果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依托黑龙江省旅发大会、哈尔滨亚冬会等重大平台,通过高质量艺术展演助力龙江文化品牌建设;围绕消防月、纪检主题等社会需求开展特色展演,服务民生与政务文化建设,有效拓展艺术成果的社会效益,发挥高校艺术团队的“文化智库”作用。
(图文/音乐与舞蹈学院 编辑/郭超 责编/杜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