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师德先进典型系列报道】以德立教守初心,传声育人显担当:王楠

发布日期:2025-09-23  点击量: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学校持续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弘扬我校教师立德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全校各单位和广大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现推出师德先进典型系列报道,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做好本职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书育人、敬业奉献,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王楠,1981年生,教授,双师型研究生导师,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省级高层次人才,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学科教学(英语)骨干成员、教育部典型虚拟教研室学习标兵、齐齐哈尔市高层次人才、齐齐哈尔大学第三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要成员,2025年被评为校师德先进个人。

一、以德立身:铸师德之魂聚团队之风

王楠始终将师德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秉持“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育人”核心理念,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既立志以自身言行成为学生品格修养的示范者,也以责任担当带动团队师德建设提质增效。她及时跟进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夯实理论根基,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育人实践动力。

在师德践行中,她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师范专业认证关键时期,身怀六甲仍顶住生理不适与心理压力,每天带领团队工作至凌晨,以远超常规的工作量亲力亲为梳理材料、完善方案;同时通过教职工培训、课组研讨、师德讲座等形式,组织专业教师共学理论政策、分享实践经验,凝聚师德共识,推动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奉献”的良好氛围。凭借扎实实践,她连续四年师德考核获得优秀等级,2020年获评校级三全育人“课程育人”荣誉称号,2021年带领英语专业顺利通过中教二级师范认证、并带领专业荣获“齐齐哈尔市五一巾帼标兵岗”。

二、以教育人:耕教学之田育传声新人

锚定英语专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学科使命,王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立“知行合一、学用相融”的育人理念,既注重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功底,更致力于将其培养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人,助力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深化文化自信、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成长为兼具外语专长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她紧扣英语学科特点,将“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融入课程各环节:承担7门本科与研究生核心课程,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引导学生用英语解读中国发展成就与文化内涵;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英语演讲》推进“做中学、学中做”改革,通过案例品鉴、翻转实训激发学习主动性,同时设计跨文化传播项目,组织“中国文化周路演”、带领学生参与中国文化云社会实践等赛事,指导学生用英语创作研究报告与短视频,每学期评阅千余份作品优化表达,还牵头组织2022年12校联盟会议、加入教育部典型虚拟教研室,持续推广“外语+思政”教学方法。为深化教学创新与学科研究,她在外语教育、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8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4部,含2部聚焦‘外语+思政’的创新型混合式教材,主持并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10余项,这些成果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育人实践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其学科思政创新模式已在省内外多所高校推广,本人获评教育部典型虚拟教研室“学习标兵”,学生在“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大赛”等赛事中斩获黑龙江省特等奖、国家二等奖等荣誉,部分学生受邀作全国示范分享,中国文化云社会实践成果还被江西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充分彰显英语专业“以语为桥、以文化人”的育人成效。

三、以行践责:拓服务之界显师者担当

立足教育本质,王楠确立“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服务理念,认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需突破课堂局限,立足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以专业能力服务地方建设、以精准帮扶助力学生就业,推动教育价值向课堂外延伸并转化为社会贡献与学生成长动力。

在服务行动中,她既发挥外语专业优势,多次受邀在外研社U讲台分享课程建设心得、依托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主办十二校师范类课程共建研讨会并发言,还开展师生活动与教师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受齐齐哈尔市政府外事办邀请担任聘任评审;又聚焦学生就业,2022年就业低谷期将就业教育与入学教育同步,提供简历打磨、面试指导,发动团队“访企拓岗”并组织学生参与数十场招聘会,2024年更亲自带队赴杭州参加阿里巴巴专场双选会现场指导。

这些实践成效显著,她2023年带领学生参与杭州亚运会语言服务获好评,多名学生获评优秀语言服务者;增加英语专业实习基地,促进就业与实习联动,2024-2025年赴杭州双选会的学生全部当场录用,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经三年攻坚逐年攀升,实现社会服务与学生就业双向赋能。

(图文/外国语学院 编辑/郭超 责编/杜海权)